其他產品專欄
05
2022 Oct

食品資訊雜誌311期:新一代超級柑橘類黃酮 全面新清脂對策

新一代超級柑橘生物類黃酮
全面新清脂對策
作者/何純誼

前言

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及生活經濟型態的改變,三高人口逐年攀升,其中50歲以下人口,高血脂的盛行率更是遠高於高血壓及高血糖(1),已成為中年及青年族群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。一般要了解血脂是否過高,除了直觀的血檢報告外,臨床觀察顯示,高血脂症的患者也經常出現頭暈、疲累無力、失眠健忘、肢體麻木、胸悶、心悸等症狀,並常伴隨著體重過重與肥胖,可藉由這些症狀觀察自己是否有血脂過高的可能。

而預防動脈硬化的產生,除了注意總膽固醇量之 外,好膽固醇(HDL-c)及壞膽固醇(LDL-c)的比例也是極為重要。過多的LDL-c容易累積在血管中,被身體中的自由基氧化,引起血管發炎的氧化LDL-c(oxLDL),進而促進泡沫細胞生成而導致動脈硬化的發生。

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,柑橘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,這些研究結果都指向柑橘中所含的黃酮類植化素,而這類植化素中又含有一群占比稀少的超級類黃酮,稱為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(Hydroxyl PolyMethoxyFlavones),其分子結構較一般柑橘類黃酮多出羥基及甲氧基的結構,使得這類的類黃酮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,可開發成為新興的血脂保健素材。

 

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的保健功效

(一)抑制胰脂肪酶活性

人體膽固醇約有20%-30%是由飲食攝入,食物中的油脂及脂肪進入小腸後,需要經由膽汁酸的乳化及胰脂肪酶的分解,才能讓大分子的脂肪分解為小分子的脂肪酸,進而被小腸吸收。

在體外研究中發現(2),這些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可與胰脂肪酶結合,影響脂肪酶分解脂肪的能力,使脂肪酶的活性下降70%以上,大幅減少飲食中的油脂被分解吸收,減少脂肪的攝入。


(二)調節血脂及壞膽固醇

LDL-c在體內負責將膽固醇運送到身體需要的組織器官中,而多餘的LDL-c則會再循環由肝臟上的LDL受器回收,若HDL-c數量及肝臟細胞中的LDL受器太少, 則無法及時回收過多的LDL-c導致沉積發生。 
 以高脂飼料誘導高血脂的動物模式中顯示,搭配食用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的組別,8周顯著降低血中總膽固醇及LDL-c(圖一),由另一篇體外研究中可了解(3),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可以增加肝臟細胞上LDL受器的表達,增加血中LDL-c的回收,並抑制泡沫細胞的形成, 達到降低動脈硬化的發生。
柑橘圖1

(三)抑制脂肪細胞分化及脂肪累積

AMPK(5'AMP-Activated Protein Kinase)是內生性脂質合成過程中的上游調控蛋白,活化AMPK會抑制脂肪及膽固醇的合成,並促進脂肪分解。

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在脂肪細胞的實驗中顯示,可活化AMPK路徑,使脂肪生成的基因SREBP1c受到抑制,進而抑制脂肪酸合成酵素,使脂肪細胞不分化並減少細胞中油滴的累積(4)。所以在動物實驗中,高脂飲食誘導肥胖的小鼠,搭配食用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, 也看到了與對照組相比,實驗組顯著的降低體重及腹 部脂肪的累積(圖二)。

柑橘圖2

(四)改善痘痘粉刺大油肌

亞洲區夏天大多屬於濕熱型氣候,不斷攀升的高溫與高濕的環境,讓很多人臉部油脂粉刺狂冒,近年疫情影響,每天口罩不離臉,更是加重了臉部發炎、悶熱讓肌膚失控的環境,許多人更是成為新興名詞「口罩肌」的代言人。

而研究發現,臉部的肌膚狀況及冒痘的嚴重程度, 竟也與我們體內的血脂狀況密不可分,國外臨床研究 顯示,受試者皮膚發炎、酒糟、痤瘡的程度,與血脂 的高低程度有顯著的正相關(5)。


原廠小型人體試驗的結果中發現到,服用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的受試者,8周在專業膚檢儀VISIA的檢測下,針對痤瘡、發炎、酒糟與血管病變檢測的紅色區域顯示,肌膚發炎數值有大幅的下降,肌膚T字部位的油分也下降5%,水分提升12%,膚況大幅改善(圖三)。

柑橘圖3

結論

柑橘類是一般公認自然、安全、具有天然保健功效的素材,透過現代化的專利製程,將在柑橘中珍貴稀少的有效成分萃取出來,經一系列的實驗證實,可針對血脂、體脂、肌膚油脂都能有效調控,由內而外全面改善體內脂質代謝。目前血脂類保健素材老舊,市售產品配方大同小異,競爭難有差異性,而效果較好的素材仍有使用族群及安全上的疑慮,新興的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(Hydroxyl PolyMethoxyFlavones)無疑可以為大眾所在意的脂類保健市場注入一股新血,成為更全面應用的新素材。
 

參考文獻

  1.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2013-2016年。(2019)
  2. Xin Huang, et al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(2020)164:1927-1938.
  3. Jui-Hung Yen, et al. Mol. Nutr. Food Res (2011) 55:733–748.
  4. Ching-Shu Lai, et al. J. Agric. Food Chem (2013) 61:10320-10328.
  5. Ching-Shu Lai, et al. Carcinogenesis (2007) 28(12):2581-2588.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
 

連結

LINKS
GREENYN biotechnology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。請您參照我們最新版的隱私權聲明